1. 外形尺寸缺陷:
(1 尺寸超差:指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实际外形尺寸超出标准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
(2 厚度不均:指板、带、箔材的横断面及纵断面的厚度不均匀。
(3 壁厚不均:指管材在同一横截面上各方面的管壁厚度不一致。
(4 椭圆圆度:椭圆是指产品(圆管、圆棒、盘条、线材等同一横截面上各方面直径不等。圆度是用同一横截面上最大与最小的直径之差来表示。
(5 线径不均:指线径纵向的直径不等。
(6 波浪波纹:指板、带、箔、型、线材沿长度方面出现高低起伏的波浪形弯曲,使表面失去平直性。波浪有单边、双边的,也有出现在表面中间的,常以连续波浪和间断波浪两种方式出现。
(7 裂边:指边缘有连续或断续的、大小不等的开裂。严重者呈齿形或间断的三角型。
(8 卷边:指板材边缘局部翘起与勒边。带材的两边或一边呈槽形卷起或局部轻微翘起与勒边。
(9 弯曲:指管、棒、型材沿轴向(纵向) 呈现的不平直现象,有时呈波浪状。
(10 侧边弯曲:指板、带、箔材沿长度方向上向一侧弯曲,边部不成一直线,严重时呈镰刀形状。
(11 “8”字形:指线材从卷筒上取下来呈现紊乱,扭成”8”字形。
(12 扭拧:指型、管棱角线、型材和棒材绕其纵轴发生扭转,严重时形成麻花状或螺旋状。
(13 切斜 :指管、棒、材等锯切后,端面与纵面轴线不垂直。
(14 端面不齐:指箔卷两端面层与层之间发生串动,使箔卷端面不平齐。
(15 不成形:指模锻件的凸出部分、圆角、筋顶等处没有完全充满,造成尺寸不足。
2.外面缺陷:
(1 裂纹:指有色加工材的表面或棱角处(型材)呈现连续或断续的横向或纵向的开裂。裂纹有各种表现形式,有的很明显,有的不明显,严重时可发展成裂缝或裂口。有的裂纹属热脆裂,有的属冷裂。有的是局部,有的呈周期性。箔材及软制品较为明显。锻件一般为顺向开裂或剪切开裂,端面一般多为中心开裂。
(2 皱纹:指镁合金型材表面上有粗糙不平、连续不断的折皱,或棒(管) 材表面呈现有局部或连续的纵向或横向的密集微小折皱,使棒(管)材表面粗糙。
(3 麻面:指加工材表面呈现细小的凸凹不平的点状粗糙面,凸起处较尖锐,有刺手感觉,局部或连续成片的分布。严重时类似桔皮状。
(4 气泡:指加工材表面上呈现无规律分布、大小不等、形状不同、周边圆滑的小凸起。如沿凸泡处切开后,可发现断面呈层状。气泡有单个分布,成串或成片连续分布。
(5 起皮:指加工表面有明显的金属结构分离的薄层,呈现出条状、舌状、鱼 鳞片状或指甲状的翘起薄片。有的与金属本体相连的,压合到表面不易脱落。起皮的断面上呈黑线或黑带状,严重时,其分离处一般有用肉眼可见的夹杂物。
(6 折迭:指加工材表面沿轧制方向形成互相折合的双层金属,断面上折缝与表面成一定的倾斜角。折迭一般呈直线状(管材中一般沿螺旋线方向分布,也有呈锯齿状的局部或连续的分布。
(7 压入物:指加工材成品表面嵌镶有明显的与基体金属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脏物(灰尘、油污等。以点状、条状或片状无规律地分布,经修刮后表面留有一定深度的凹陷。
(8 横波:指表面沿垂直轧制方向上呈现细密或粗疏的横条印,似洗衣板状。横波有局部、连续或周期性,严重时用手摸有明显感觉。
(9 划伤:指加工材表面有因机械损伤而形成无规律的纵、横向的能见到沟底的痕迹。以条状、片状或弧形状局部或连续地分布于表面。习惯上把呈片状的擦伤,划伤深度较大的叫划沟,划伤深度较小的叫划道,因划伤而引起表面“掉肉”的叫刮伤。
(10 碰伤:指加工材表面受到外来物的机械的碰、撞、磕、砸等,使表面出现局部的损伤
(11 折伤:指薄材表面形成局部不规则的折印。
(12 压坑:指加工材表面呈现有形状不同、大小不等、有规律或无规律、成群或局部分布的点状凹下缺陷。
(13 辊印:指板、带、箔、棒材表面呈现条状、块状或点状的、连续或周期的、凸起或凹下的深度不大明显的印痕。其压印部位较亮或较暗,抚摸时有不平的感觉。
(14 油迹:指加工材表面有油或油类物质干燥后所形成的点状、条状和片状的连续或不连续的油膜痕迹。油迹使材料表面失去本来的颜色,其色泽因金属不同而异。
(15 水迹:指产品表面的残水蒸发干燥后留下的痕迹。以点状、条状或片状的连续或不连续地存在于制品的表面,使表面失去本来的颜色。
(16 酸迹:指板、带、棒材等表面存在着不规则的残酸腐蚀斑迹。使表面失去原本的金属光泽。
(17 矫直痕迹:指管、棒经辊式矫直(或压力矫直)时,表面呈现螺旋状痕迹或比较大的圆滑凹下缺陷。辊矫产品螺旋状痕迹轻重不同,轻至感觉不到,重至直径超差。
(18 拉痕:指线材表面沿纵向呈现沟痕。
(19 箔材表面印痕:箔材表面常出现各种印痕,如麻点、辊印、凹坑、凸点等。有的一面凸起而相对一面凹下,个别的出现断续或周期的印痕。
(20 毛刺:指加工材的端(边) 部或表面呈现有尖而薄翘起的刺。
(21 耳子:指盘条、轧(锻) 制棒材的表面上,在孔型辊缝处(或与孔型开口处相对应处) 出现纵向(沿孔、锻制方向) 延伸的凸起。有单边、双边、连续和不连续的
(22 氧化色:指加工材表面局部或全部被氧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氧化颜色,一般比金属本体颜色较暗,材质不同生成的氧化物也不同,其颜色各异。
(23 腐蚀:指加工材表面与外界腐蚀性介质发生化学、电化学作用,而产生局部腐蚀现象,使表面生成色泽不同的腐蚀产物。一般呈点状或片状分布于表面。因为这种腐蚀发生于表面,故也称“表面腐蚀”。
(24 粘结:指带、箔材退火后,层与层之间某接触部位产生点、线、面的相互粘结,粘合部位不能自由展开,经掀开后,表面留有粘结痕迹。
(25 针孔:指管、箔材表面上呈现密度不等的分散或簇的微小孔穴。一般区别是针孔细小,洞眼较大。针孔对光可见透明。
(26 皱皮:指箔材表面上有小的纵向或斜向的局部隆起,呈一条或数条圆滑的槽沟。其方向一般与轧制方向一致,俗称纵向皱皮。
(27 斑疤:指管材表面上呈现小块状、条状或薄膜状的缺陷痕迹。有时能看得见,但手触摸感觉不出来。
(28 松树枝状花纹:铝及铝合金板(箔)材在轧制过程中,表面出现规则的松树枝状花纹,严重者使表面不平。铝箔的这种花纹又称麻皮,多出现在厚度为0.03MM以上的箔材表面。
3.内部缺陷:
(1) 过烧:指加工材在高倍试片上有复熔的共晶圆球、晶界局部加宽、晶粒交界处有复熔的三角形。严重过烧时有起泡、出汗、撕裂、掉角等现象。
(2) 缩尾:指在挤制管、棒材尾部断口或低倍试片上,呈现用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分布规律的破坏金属连续性的缺陷或锥形孔洞。在型材的低倍试片上,则*边部有肉眼可见的连续或不连续的黑色条状物或点状物一二类缩尾,接近中心部分一孔洞----类缩尾。而在线材横截面上则表现有氧化色和脏物的分层现象。
(3) 缩孔:指锻、轧制棒材*近铸锭水口的横截面上呈现的孔洞,并对称于孔洞中心线的圆锥形空间
(4) 缩孔残余:指盘条断面有局部连续的疏松或小孔洞。
(5) 气孔:指加工材的低倍试片或断口上,呈现出无规律的内腔光亮的孔穴。
(6) 疏松:指在管、棒材低倍试片或断口上,呈现密集细小的针状孔隙,其断面组织松散。
(7) 内部裂纹:指轧制棒和线材内部有裂纹。
(8) 淬水裂纹:指在淬水的棒、型材的低倍试片上,沿粗晶晶粒界裂开的由边部逐步向内部深入的网状裂纹。
(9) 开裂:指盘条本身完整性被破坏,分成两层或多层,断面呈黑线或黑带状,分层处伴随有夹杂物。
(10) 焊合不良:指用舌型模挤压的型材,其低倍试片上焊缝处金属不连续。
(11) 分层:指在板、带、管、棒材断面上呈现出黑线或黑带,严重地将制品分离成两成或多层。一般没有规律分布,分层处伴随有夹杂物存在。
(12) 成层:指在管、棒、型材的低倍试片上,表皮下面呈现出连续或断续的离层现象。一般有规律分布,挤压尾端深,往前逐渐消失。
(13) 夹杂:指加工材断面或表面上呈现有与基体金属显然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夹杂物。一般呈点状、条状、块状嵌在金属基体内或分布在制品表面上。
(14) 夹渣:指在制品的低倍试片上,呈现不规则的边部发毛的夹杂物,一般呈黑色,从断口看,呈黑色的块状或点状物。
(15) 金属间化合物:指在管、棒、型材的低倍试片上,呈现边界整齐的块状,点状聚集物,从断口看,呈亮色的块状或针状。
(16) 密度偏析:铝合金熔液搅拌不均匀,易产生密度偏析,加工成线材时造
(17) 氧化膜:指在铝合金的低倍试片断口上,有银灰色,浅灰色、黄褐色、暗褐色的片状氧化薄膜。
(18) 大晶粒:指在低倍试片上,局部晶粒粗大。大晶粒区的断口十分粗糙。
(19) 晶粒粗大:板、带材等的晶粒度尺寸超出相应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称晶粒粗大。铜、铝合金的软制品最易产生这种缺陷。
(20) 粗晶环:指在棒、型材的低倍试片上,沿周边有明显的粗大晶粒区。棒材多孔挤压时都偏在一边,单孔挤压时呈一圆环。
(21) 光亮晶粒:指在棒、型材的低倍试片上,浸蚀后呈现比基体金属光亮的晶粒。
(22) 软硬不均:指箔材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硬度不均匀,经抛光后,表面有起伏不平的现象。
(23) 箔材弹性不足:电解铜箔手摸感觉发软,折叠后复原性能差,称之为箔材弹性不足。